乾隆墓挖出最邪门古剑:碰过的人无一生还(8)
第五次战役:65军步枪原有7484支,损耗481支;冲锋枪原有2701支,损耗316支;轻机枪原有610挺,损耗96挺;重机枪原有155挺,损耗18挺;60毫米迫击炮原有248门,损耗36门;高射机枪原有91挺,损耗14挺;山炮原有27门,损耗3门。
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步枪、轻机枪各22%,重机枪56%,60毫米迫击炮24%,82毫米迫击炮21%,野炮41%,榴弹炮50%,高射炮75%。
64军在第五次战役中损失步枪24%,冲锋枪36%,轻重机枪各44%,60毫米迫击炮62%,82毫米迫击炮32%。
在第四次战役开始前,39军统计全军实力,仅装备38式步枪2460支,79步枪10支,美制春田式步枪1063支,美制冲锋枪1843支,美制卡宾枪1658支,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2挺,捷克式轻机枪599挺,美制m1918式轻机枪70挺,英制布伦式轻机枪42挺,美制m1917式重机枪145挺,60毫米迫击炮183门,81毫米迫击炮40门,82毫米迫击炮3门,120毫米迫击炮3门,美制107毫米化学迫击炮16门,美制60毫米火箭筒50具,美制57毫米无后座力炮12门,51式90毫米火箭筒51具,日制92式步兵炮27门,日制41式山炮8门,日制94式山炮10门,美制75毫米山炮10门。
需要指出的是,前三次战役期间,39军不仅得到了来自国内的武器补充(如国产51式90毫米火箭筒),而且还大量利用了战场缴获来弥补自己的损耗(例如部队缴获了大批美式卡宾枪、60毫米火箭筒、57毫米无后座力炮),但与出国前相比,武器装备损耗明显,尤其是步枪净损失6千余支,装备实力大减。
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第一批入朝部队节节阻击联合国军反扑,为后续部队的入朝参战争取时间。我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用简陋的武器阻击敌人陆空联合进攻,涌现出无数英雄群体,使敌人付出惨重代价,但每天进展平均不足一千米。
阻击战的特点是武器弹药消耗多,缴获少,我志愿军部队克服天寒地冻,后勤供应不足,身心疲惫等困难,在朝鲜的冻天雪地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顽强地阻击联合国军的反扑,逐渐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为此,我志愿军也付出相当沉重的代价。截止到1951年5月25日,按国防师编制计算,仅第50军就缺短枪58.6%,冲锋枪48.9%,轻机枪33.3%,重机枪39.5%,60毫米迫击炮44.4%,82毫米迫击炮45.7%,重迫击炮33.3%,山炮100%。第42军除补充了一个师的苏式轻武器外,按国防军编制仍缺轻机枪33.3%,重机枪33.3%,60毫米迫击炮61.5%,82毫米迫击炮81.48%。第38军缺82毫米迫击炮81.48%,山炮38.9%。
武器损失如此之大,除了战争激烈残酷以外,前线部队在管理和观念上的存在的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武器装备的无谓损失。运动战期间,我军缴获的主要是轻武器,重武器经常被敌机炸毁。由于后勤前送弹药困难,前方部队对后勤是否能及时足量供应弹药普遍信心不足,本单位缴获的弹药往往则截留自用,不往上报。缴获了敌人轻武器则在战场上随时换装,随时使用,因携行能力有限,换装后自己原有的枪往往就扔掉了,造成了一些无谓的浪费。归根到底,这是由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不高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