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立春的含义有什么历史故事(2)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是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之日,晚上七点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四季长短不一,因此,“四立”虽能反映黄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立”的具体意义却不显著,不能适用中国各地。气候学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的始日划分为春季开始,它与黄河中下游立春含义不符。但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实际。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之际万物复苏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