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异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奇闻异事 >

还原真实的长平之战,深层解读战争背后的腥风血雨!(5)

来源:邪恶帝时间:2017-06-22


  长平之战的大将廉颇策略唯一的胜机,在于楚国乘秦赵对峙发兵北上,直取秦国腹地。那时秦军被迫回师,赵军随后掩杀,可获大胜。可是应候范雎对这一层看得清清楚楚,把楚国作为伐交的重中之重,使出浑身解数确保南线平安。再加上楚国君王昏庸朝臣无能,终日吃喝玩乐,全然不思进取。秦国不仅无南线之危,就连常驻南郡的八万人马都被调往上党前线。在这种形势下,赵国唯有用军事来支持伐交,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以战求和”之效果。赵括力主进攻,乃是建立在对局势的深刻理解之上,决非急躁冲动血气方刚。以武安君白起之威,也深知赵括若假以时日多经历炼,完全可能成为“天下名将,大秦克星”,而必欲趁其尚未成熟之机下手除之。
  然而赵括实战经验不足策划偏于一谋的弱点,却也在这次争论中暴露无遗。若依赵括之策进兵,赵军的右翼便立遭白起暗设于沁水的三万奇兵伏击。秦赵交兵之中,赵军始终把眼光放在正面交锋步骑对战上,没有给予后路粮道以足够的重视,是“只知兵法,不识诡计”的具体表现之一。秦军远来,大屯粮草辎重于野王,本是赵军极好的突击目标,却一直被赵军所忽视。前面已经提到,秦将王陵率骑兵护粮,驻扎于野王以北。当此之际,开到前线的秦军仅有十八万,部署在开阔的河外平原之上,漏洞比比皆是。倘若廉赵二将能不做仗的:虚攻于西,实取于南,步军佯攻营垒,骑兵突袭野王。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小人书

  以吾观之,长平之战中廉颇可率八万步军和二万骑兵西攻秦军,不求战而胜之,但求引其主力于丹水沁水一带相持;许历率二万步兵一万骑兵把守后方,并兼四方救应;而由年轻气盛的赵括率七万铁骑出太行陉道,突袭据守野王的五万秦军,速去速归,打王陵一个猝不及防。赵军干肉马奶随身足食,座下又是阴山良驹,对骑兵远程奔袭极为有利;野王以北地形开阔,正是赵军施展骑射的理想战场;秦军忙于屯粮建仓,又认为野王远离前线,难免兵力分散疏于戒备;赵军骑士苦练多年初抵前线,正是气势如虹奋勇当先之际。赵军七万精兵从高而下长驱直入,一鼓作气杀奔秦营放火烧粮,给秦军以当头一棒;等到对手回过神来,七万铁骑已如疾风一般撤回上党,令秦军鞭长莫及。当年若有此役,不仅必能使双方的士气出现极大消长,而且连横合纵转眼之间便会焕然一新,只怕中国的历史会因此完全改写。
  长平之战中,赵国君臣上下当断不断犹豫不决,给了秦国宝贵的时间调兵遣将压向上党,并在南线筑起高壁坚垒,便再难得此机会矣。双方对峙三年后,却又因未经证实的白起病重之传言而转守求攻,决断何其不明也!赵军一上来就占据上党地利,可到头来替赵王“做出选择”的,却竟是秦王的首席谋士应候范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赵国五十万大军兵屯上党,粮草消耗之大可想而知。长期对峙下去,赵国一旦粮食欠收,便是坐困愁城之势。赵军又怎能没有急于决战的心情呢?世人皆言赵括轻敌冒进而致大败,可又有谁设身处地替他想想呢?
  三年前廉颇一味退守,对陷入如此被动的对耗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被赵王撤换,亦是情理之中。可是三年对峙下来,上党形势已然大变,再起用赵括“弃壁垒壕沟而轻锐猛攻”,实在是为时已晚。秦军的西垒南垒已经营得如铁桶一般,将领对上党的山川险要也已了然于胸。“以重制轻,以退制进,断道分敌,长围久困”,白起的十六字方略深得重步兵依托地形击破轻骑兵之精要!白起以步军把守西垒南垒挡住赵军的猛攻,并抓住对方攻势中露出的破绽,以铁骑穿插断其后路。经验不足的赵括被困之后,才恍然发觉“长平战场虽然宽阔,但四周出路却是极少”。秦军当住险要遮绝粮道,赵军旬日之内便饥荒断粮,陷入危局。五十万吃掉五十万,竟然就是这样骇人听闻的吃法!
  长平之战中,大国交兵,胜负常在战场之外。长平之战,赵国虽占先行之利,却未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从而陷入于己不利的长期对耗之中,关键时刻战略决策和军事指挥又连出昏着,当攻不攻,当守不守,大败亏输,原是当然。反观秦国,当守则守,当攻则攻,用兵伐交配合默契,战略决策清晰果断。两国君王谋臣决策能力的高下和前线将士综合战力的比拼,优势都在秦国一边。此战秦国大获全胜,一举奠定扫平六国一统华夏的基础,乃是秦国战略博弈水平高出赵国一筹的结果,而决非对方将领一时冲动的侥幸。表面上的偶然性之下,隐藏着极为深刻的必然性。

小亲们,点击文章图片可以快速进行(翻页)切换哦~
上一篇:揭秘真实的竹节虫,没有天敌的他们到底有多可怕? 下一篇:揭秘历史中封狼居胥的将军,为何他们能名留千古?

猜你喜欢

点击排行

分类索引

邪恶地图